枯山水与禅宗源流
更新时间:2017-11-30 15:23:36  发布者:上海雅逸   浏览:74次

「禅(zen)」庭园是个被炒作的概念,大家经常讲的「禅(zen)」庭园具体指的无非是龙安寺的枯山水,和“禅”,禅宗,以及禅宗庭园并不能完全划等号。所谓的“禅花园”=禅宗,其实是一种发源自西方的东方想象。在日本的造园谱系中,其实压根就没有“禅花园”,有“禅宗样庭园”这种风格,也有“禅庭”这种具体的空间,而枯山水不过是各种庭园中的一种构件。当然,“禅花园”也绝对不等于日式庭园的全部。


龙安寺的“石庭”,以其枯山水而闻名于世,与“禅”一同经过包装,成为现代日本的文化名片。龙安寺的枯山水之所以引人注目,是由于其造园“不植一草一木”,纯粹用石与沙来塑造庭园的空间的手法暗合了现代主义表现的纯粹性,在神秘的“zen”包装之下,得以在西方久负盛名,似乎谈起枯山水就等于龙安寺的石庭,其实这不过是经过日本现代造园师的提炼,以及现代美学的筛选之下进行的重新定义罢了。归根溯源,枯山水绝非仅有龙安寺石庭这一种样式,其造园手法亦乃是多种思想在日本交融的结果,绝非仅仅来自禅宗的影响。
枯山水庭园形成的思想源流很多,它的雏形首先是脱胎于梦窗国师所营造的禅宗庭园,一方面受到了禅宗临济宗的“看话禅”的影响,另一方面来自于净土宗的“净土信仰”。而造园时强调模拟自然景致的手法则又是来源自日本本土的“自然崇拜”,石头组成的景致又寓有中国道教的“神仙思想”。
而成立于室町时代的龙安寺石庭正是对镰仓时代日本思想大转型的一种具体的反映与总结。而要想摸清它的源流,还要从日本造园之祖:梦窗国师说起。


天龙寺曹源池

天龙寺的前身是镰仓时代龟山天皇的的离宫,后来被梦窗国师改做禅寺。
天龙寺庭园的基本结构非常简单,在方丈的正对面设有一池,既“曹源池”。池边铺满白沙,模拟海滩,池中怪石假山拟态须弥山,三尊佛,蓬莱仙境,有龟石,鹤石,鲤鱼跳龙门等各种假山石组。池后借景小仓山,辅以各种植被,故而无论春夏秋冬,都显得生机盎然。
由于战乱火灾,当时的建筑早已烧失,如今的主体建筑于20世纪复建。只有庭园内的曹源池依旧保持当时的原貌。
曹源”一词源自“曹源一滴水”这句禅语。我们现在一般都据此认为这个庭园是受到“禅宗”思想而设计的庭园,不过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瑞泉寺石庭

依旧是梦窗国师,早年在镰仓瑞泉寺修建的庭园既是典型的禅宗式庭园,看上去是不是有种达摩祖师曾经修行过的洞窟的感觉呢?这正是受到中国影响,原汁原味的“禅庭”。
禅寺中的庭园,本质上是为了践行禅宗修行的“坐禅”而选定的道场。日本佛教早期因循中国的传统,有在石窟内坐禅的习惯。直到梦窗国师把净土式庭园的要素引入禅寺,才改变了以往禅庭的风格。


'曹源池旁的“坐禅石”

如果读的更仔细的朋友可能还会注意到前文介绍曹源池的时候,提到了蓬莱,龟鹤之类的意向,这些东西明显带有道教的色彩,为何会出现在一个禅寺的庭园中呢?这又要说到当时日本信仰大杂烩的现实。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的神仙思想曾经对日本有过深刻的影响,由于寺院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交功能,为了方便与贵族阶层进行交往,故而保留了这些意向,实际是一种的折衷。这也反应了当时日本思想杂糅的状况。
此外,曹源池利用白砂模拟海滩,借景表现四季变化等手法又深受日本本土的自然崇拜的影响。早在梦窗国师之前,日本的造园书《作庭记》中就花费了半本的篇幅从石头,植被,砂等材料出发,详细地讲述如何仿造各种自然景观的手法。这种审美倾向亦为日本所独有,而这本书也是世界上第一本园林施工指南书。
而多种思想最终汇聚在这的小小曹源池,深刻地影响了室町朝禅寺庭园发展的方向。也奠定了之后日本庭园的基本风格。而把这些要素成功地融合在一起的梦窗国师也因此被称为日本的造园之祖。
至此,天龙寺庭园只要抽掉水,铺上砂子,就离变成龙安寺的枯山水庭园不远了。那么这种转变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龙安寺 方丈庭园


方丈 室内


在中国的建筑传统当中,寺院建筑外的广场往往是举行活动与仪轨的场地,从屋内到屋外的空间是连续,并没有一种的段差存在。不过随着建筑风格的日本化,到了室町朝,京都的佛院风格变成了我们如今所熟知的样子:既屋内铺满草席,仪轨也都悉数移入了室内举行。继而使得"广场"的机能消失了,但碍于庭园重新作为仪式场地的可能性,没有种植植被,而是直接移入了石头造景,这样有需要时直接将石头移走即可。而用以表现海河的白沙,其实本身就是当时日本用做广场铺地的一种材料。如此,最终实现了现在我们所看到枯山水庭园。
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种变化是受到了南宋水墨画的影响,认为水墨画那种纯粹的空间表现比较贴合禅的意境。个人不太认同这种观点,不过亦备为一说。

总结
枯山水的诞生有着复杂的思想背景,亦有着梦窗国师天才的创意。日本古来的造园技术与本土信仰决定了在庭院里模拟大自然风景的的传统,而佛教的世界观又决定了具体的表现形式,最终随着建筑机能性的改变,使得枯山水庭园的出现成为了可能。这其中既有必然,亦有巧合。在“禅"与其他的思想的共同作用下,出现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禅宗庭园。不过更为重要的是,在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包装之下,枯山水庭园才能脱颖而出,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甚至已经脱离了其原有的形象,成为了一个被过分解读的符号。
“禅”与香格里拉,以中国人的辫子和斗笠一样,都是西方人的东方想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了被新兴资产阶级所消费的又一大刻奇。许多有关日本的美好想象,大抵一如净土信仰中的极乐世界,不过是用来逃避商业社会残酷现实的幻境罢了吧。

返回列表